就业:大学生也要发力
发布时间: 2020-05-27 浏览次数: 26

2019年底,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达到50%了。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普及化阶段;意味着我国比印度早了很长的时间进入到普及化(印度希望今年能够实现30%的目标)。印度跟我们的国情差不多。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折射出的是中国共产党人执政为民,不断满足人民新期待、新愿望的决心。如今,我们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在校人数第一的国家

高等教育规模大了,自然就业的压力就大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李克强总理在眼下正在召开的全国人大会议上也是强调,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前几天还看到教育部翁铁慧副部长到高校调研推动就业工作。特别是针对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特殊就业政策;地方政府和高校,也是想方设法促进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应当相信,国家一定会最大限度地保证大学生的就业。

那么大学生自身应当怎样对待就业?

有的学生对就业还是处在“被动”的状态中,不能主动“发力”。择业一定要有积极的心态。何谓积极的心态?就是要有挑战的精神,要实事求是。

一些大学生总是这里看看,那里望望;总想一口吃个“热馒头”;甚至幻想得到一份既舒心、薪酬又高的工作。恐怕这就不现实了。年轻人,一定不要图舒服,要与奋斗为伴。奋斗的人生才有意义。路都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没有随便的成功。此前我在公众号文章中说过:职业没有好不好,只有干得好不好。

大学生知道时传祥吗?时传祥是个掏粪工。时传祥背着粪桶挨家挨户清理粪便。为老百姓掏了一辈子粪。时传祥说:“宁可一人脏,换来万户净。”在诺大的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和北京陶然亭公园里,各有一尊塑像,就是时传祥的。时传祥成为全国劳动模范,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我去北京的时候,看过这两尊塑像,我感到世界上最少烦恼、最幸福的人应当就是时传祥了。去年我在北京见到时传祥的一个儿子,也是做了一辈子环卫工作,感到很舒心。他说“每天能给市民提供出行干净的场所,自己的心都跟着敞亮。”

朱时清院士在《什么在造就一个人的成功》的报告中谈到:1968年他被分配到青海西部当一个铸造工人,当时看不到从事科研的希望。1974年,中国科学院要做一些重大项目,去追赶世界上的一些重大科技发展。青海盐湖虽然当时条件不好,但因为内地其他的研究单位都瘫痪了,所以青海湖也承担了一项重大项目“激光分离同位子。”朱院士说,这就是他人生的机会。如果他不是在青海,他就不能比一般人早五年参与重大科研项目,而且不能一开始从事科研就能够成为项目负责人,这使他的才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并使自己的才能在科研实践中得以进一步增长。

年轻人,要特别抱有到祖国需要地方去的雄心壮志。现在择业难,其中难在我们一些大学生怕苦、怕累。我常说,什么是人才,需要就是人才。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响应祖国号召,到了祖国需要的地方很快成了那里的骨干,有了自己的事业,有了人生的归属感。我有个学生当年分配的时候要求去了一个非常落后的县中学教书。后来,国家发展起来了。这个县成为了地级市,他也由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地方教育局的局长。他说:比我有才能的人很多,但是他们都待在城里。那里人才济济,我要是当年也留在大城市,早就被淹没了。

有些地方你没去过,去了,你就爱上了那里;有些工作你没从事,从事了,你就会喜欢上它。很多机会,容不得你左右摇摆;很多工作,你越做越有机会。

中国会越来越好,大学生也会越来越好,只是需要你们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要总是仰望星空,找准了方向,就要抓紧前行。

来源:曲建武


版权所有 法律与人文艺术学院 2020

地址:江苏淮安开发区枚乘东路8号 邮编:223003 联系电话:051783858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