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团中央关于“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的新要求,深化学院“育训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法文学院于7月3日成功举办2024年“普法为民家乡行”寒假社会实践表彰暨暑假社会实践启动仪式。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掌声不断。学校副校长梁枫、团委书记王亚南、学生处副处长朱文青,法文学院党总支书记任李、院长解瑞卿等领导,及法律事务专业师生代表出席了本次活动。
活动伊始,任李书记详细介绍了“普法为民家乡行”社会实践的基本情况,回顾了近三年来师生团队利用寒假时间,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基藏区、服务当地群众的普法宣传社会实践活动,并高度评价了团队在普法宣传中取得的成绩和贡献。
紧接着,与会人员共同观看了前期普法视频,回顾前期普法团队在各地开展普法活动的精彩瞬间。视频中,同学们走进牧区、乡村、学校,积极为群众发放普法资料、举办普法讲座、提供法律咨询,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普法为民家乡行”的宗旨。
随后,活动进入表彰环节。阳光普法小队、羌塘普法小队两支队伍,在寒假期间积极为基层群众提供丰富的法律服务,获得当地民众和政府的高度好评,荣获“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同时,达瓦扎西、格桑曲珍等、嘎玛催赤、德吉央宗39位同学在普法宣传中表现出色,用实际行动诠释法治精神、传递青春正能量,荣获“普法宣传先进个人”称号。
为了提升即将到来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22级格桑曲珍和23级嘎玛催赤两位普法先锋,主动分享了他们参与普法宣传的经验和感悟。他们围绕如何做好安全保障、如何对接当地政府、如何组队进行普法、如何做好拍摄记录等具体事项展开详细讲解,为同学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指导。他们表示,通过参与普法宣传,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法律素养,也深刻感受到了法治对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性。同时,他们也呼吁更多的同学,能够积极参与到普法宣传中来,用青春和热血为法治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梁校长就团队暑期社会实践启动发表动员讲话。他强调,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服务人民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综合素质、锻炼能力的重要平台。他指出,提高社会实践实效,要做到五个方面:选题是灵魂,前提是社会需要、基础是我能做到,聚焦红色基因传承、理论普及宣讲、基层志愿服务等主题,善于设计与开展有内涵、接地气、聚人气的育人实践活动;学生是中心,老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用眼睛发现问题、用耳朵倾听民生、用内心感应时代;组织是关键,鼓励选派党政干部、团干部、辅导员、专任教师等担任指导老师,加强校地联动、项目联动、品牌联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评价是动力,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五育并举”积分体系,坚持结果和过程同意、定性和定量结合、自评和他评互补;安全是保障,加强安全管理教育,做好应急预案,安全有序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最后,团委书记王亚南为2024年暑期“普法为民家乡行”社会实践团队授旗。
旗帜飘飘,激情满怀。团队成员纷纷表示,这面旗帜不仅代表着团队的荣誉和形象,更代表着我们每一个参与社会实践的师生的责任和担当。
三年来,“普法为民家乡行”社会实践团队已经走进藏区29个县区进行普法宣传和法律援助服务,运用现场讲解、资料发放、开设讲座等方式利用寒暑假时间返乡分类开展藏民法律需求调研20余次,普法宣传480余场,惠及藏区群众60000余人次;线上线下累计接待法律咨询2000余人次,代写文书120余份,帮助解决法律纠纷300余起。相信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普法为民家乡行”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供稿:邵白杨 审核:解瑞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