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我们2022级法律事务专业的十名同学,经过遴选进入到淮阴区法院,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实习生活。实习过程中,同学们在不同的岗位,有了共同的收获,那就是丰富了知识、增强了实践,对法律学习和法律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听听他们怎么说:
立案庭实习生张越:程序背后的“守门人”
初到立案庭时,我从整理卷宗、编写页码这类基础工作入手。每天面对堆积如山的案卷,我深刻体会到“每一个数字都可能影响案件走向”的严谨性。随着实习深入,我开始在法院调解平台录入当事人信息,从手忙脚乱到逐渐熟练,我意识到立案庭不仅是案件的“第一道关卡”,更是当事人权益的“守护者”——审查材料是否齐全、处理诉前保全申请,每一环节都需慎之又慎。旁听前辈接待当事人时,我更明白法律工作不仅是程序正义,更需耐心倾听与人性化沟通,“一个错别字可能导致文书无效,而一句冷漠的回应可能让当事人失去对司法的信任”。
刘老庄法庭实习生史晨静:田间地头的“法治温度”
跟随法官下乡走访的经历,让我直面了法律最触动人心的场景:一名智力仅三岁的家暴受害者,在亲属搀扶下怯生生地陈述遭遇。我回忆起:“法官蹲下身轻声询问,还递给她一颗糖果,那一刻我看到了司法的人性光辉。”在整理案件照片时,我发现基层法官不仅是法律执行者,更是社会矛盾的调解员——从村委会签收送达回证时如何与村干部拉家常,到庭审中面对“蓝色牙刷是第三者证据”的荒诞主张仍保持理性,我逐渐理解“法律条文需要落地,就必须融入乡土社会的毛细血管”。
速裁庭实习生赵咪:证据链上的“解纷快手”
速裁庭的高效让我大开眼界:上午旁听劳务纠纷庭审,下午已协助整理完案卷。我发现,速裁程序虽快,但对证据的严苛审查丝毫未减。在租赁合同纠纷案中,原告主张的235亩田地租金因证据不足陷入僵局,法官当庭引导双方补充举证,“即便适用简易程序,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审查也决不能打折扣”。装订案卷时,我对着密密麻麻的质证笔录感慨:“速裁不是‘草率’,而是用更精准的法律判断提升效率,这比普通程序更考验专业素养”。
南陈集法庭实习生张曦月:判决书里的“千钧笔”
从标注页码到参与撰写侵权判决书,我经历了“从旁观到参与”的蜕变。庭长指导我如何从三沓材料中提炼关键事实:“判决书里每个‘本院认为’都要有证据支撑,连标点符号都可能影响执行效果。”某次我发现案卷缺失关键送达回证,及时提醒法官补充,避免了一起程序瑕疵。如今我已能独立整理包含正副卷的完整案卷,更在判决书草拟中悟到:“法律文书不是冰冷的结论,而是逻辑与温情的平衡——既要写明‘被告赔偿2万元’,也要在事实部分详细描述原告因伤失去劳动能力的细节”。
民二庭实习生杨灿:调解室里的“隐形推手”
初入民二庭时,我每天做着编码案卷、装订黑板这类“打杂”起步,却在旁听借贷纠纷调解时窥见法律人的智慧。法官一边核对还款协议,一边用方言安抚情绪激动的当事人:“钱要还,但日子也得过下去”。当我学会在系统里输入案号、区分调解与开庭卷宗时,更发现“归档保存20年”不仅是程序,更是对历史真相的承诺。如今我已能熟练打印双面文书,甚至从法官接听电话的语气中,悟出“从事法律工作之际,需在浩繁严谨的法条框架内寻精准依循,同时兼顾人际情感、社会情理之维系,以达至刚柔相济之境地。
渔沟法庭实习生王鑫媛:调解协议上的“共识织工”
我的实习关键词是“调解”。从旁听时记录双方争吵的细节,到独立起草调解笔录,我逐渐掌握“让火药味变成妥协艺术”的秘诀。一次土地纠纷调解中,原告拍桌怒斥对方“霸占祖坟”,我注意到被告偷偷抹泪的细节,我向法官提出了我的看法‘引入族老参与沟通’。当我将调解协议递交给当事人签字时,那句“协议里每个字都代表你们共同的让步”让我体会到,法律不仅是胜负之争,更是修复关系的纽带。
民一庭实习生裴洋:送达路上的“沟通学徒”
标页码、粘证据、跟书记员下乡找被告人……我在琐碎中领悟到“法律是人与人之间的游戏规则”。一次送达失败后,我默默观察书记员如何与被告父母沟通:从询问庄稼收成切入,再自然过渡到案件利害。这让我明白,“法律文书上的地址是死的,但人心是活的”。旁听庭审时,我盯着举证环节的“证据三性”标识,突然意识到:课本上的名词原来是一把尺子,量着每个人的诚信与漏洞。
民一庭实习生李可馨:在卷宗墨香里读懂司法的温度
“第一次翻开卷宗时,我连页码标记都手忙脚乱。”作为民一庭的实习生,我的“入门课”从整理案卷开始。书记员老师手把手教我分类排序:立案材料按时间线排,证据清单需标注争议焦点,判决文书必须核对签章完整性……起初觉得琐碎,但当我整理到一桩医疗纠纷案时,厚厚的病历、专家鉴定意见和庭审笔录层层叠叠,像一块块拼图,最终严丝合缝地拼出程序正义的模样。更触动我的是法官们的“双重功力”。专业里裹着烟火气,让我突然明白——法条是冷的,但用法条的人必须有温度。法律这条路,我才刚刚迈出第一步。
小营法庭实习生汪晗桐:庭审席上的“观察者手记”
挂着实习证穿梭在法庭的我,用笔记本记下了司法实践的“灰色地带”。在一起买卖纠纷调解中,原告手握合同却因被告失联险些败诉,最终靠法官连续拨打11通电话挽回僵局。我发现,法律文书的严谨性不仅体现在格式上,更在于“诉讼请求是否留有余地”。当法官当庭驳斥“花钱买学位”的荒唐诉求时,我默默划重点:“法律不保护非法目的,但会为绝望开一扇调解的窗”。
执行局实习生朱秋娜:正义终章的“接力员”
在执行局,我见证了“纸上判决”如何变成“真金白银”。从整理局长满桌的会议材料,到旁听助理如何用座机“软硬兼施”催促被执行人,我发现执行法官的日常是“三分威严,七分琐碎”。有一次我看着法警贴上查封的封条时心想:“这不仅仅是一张纸,更是司法权威的实体化”。当我帮忙整理完第50份执行卷宗时,突然懂了局长的话:“执行不是结局,而是让公平正义再出发”。
在这几位实习生的故事里,有卷宗堆里的键盘声、田间小路的泥脚印、调解室里的叹息声。他们从“编页码”“送文书”的琐碎中起步,逐渐触摸到司法的内核:法律不仅是条文堆砌,更是通过无数细节编织的正义之网。正如一位带教法官所言:“实习生的价值不在于分担了多少工作,而在于让法治的种子在年轻心里扎根。”这些在平凡岗位上蓄力的青春,终将成为推动法治进步的星火。
(文:张越,图:22级法律事务专业学生,审核:解瑞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