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荟萃聚众力 人才培养谋新篇——新时代法律人才培养研讨会暨东南大学淮安校友会法律分会成立大会在法文学院成功召开

发布者:renfa发布时间:2024-08-18浏览次数:373


2024年8月18日上午,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法文学院会议室内气氛热烈,新时代法律人才培养研讨会暨东南大学淮安校友会法律分会成立大会在此隆重举行。

东南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刘启川教授,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陈韵老师,法学院校友工作委员会主任高歌老师,法学院党政办主任董国珍老师;淮安市应急局副局长、东南大学淮安校友会秘书长黄欧,淮安市依法治市办胡海洋副主任,淮阴师范学院法学院院长郭兴利教授,淮阴工学院科技处吴鼎新副处长;江苏省产业教授、淮安市律协监事长朱桂前,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法文学院院长解瑞卿教授,东南大学连云港、徐州、南京、宿迁部分校友及淮安市中级人民法院、淮安市公安局、淮安市经开区检察院、淮安市淮阴区法院、淮安市质量技术监督检查所等相关部门人员参加研讨,学校副校长王丹出席并发表讲话。

会上,东南大学淮安校友会副秘书长江北,宣读了同意成立东南大学淮安校友会法律分会的批复。并选举解瑞卿为法律分会会长,江辉为副会长,杨敏为秘书长。

研讨会上,刘启川围绕东南大学法学院自1995年恢复法学专业,到2006年设立法学院以来,近30年的发展历程,介绍了东南大学法学院的办学规模、师资力量、科学成果和“温锐育人”的思考与实践。他指出:东大法学院始终秉承刘艳红教授“温锐育人”理念,着力培养做人有温度、做事有锐度,具有家国情怀、锐意进取的高素质法律人才。多年来,东大法学院向各行各业输出了大量既精通法律专业知识,又具备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领军人才,为国家的法治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

郭兴利从学院架构、发展历程着手,分享淮阴师范学院法学院“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他指出,长期以来,淮师法学院致力于培养品学兼优、德法兼修的法律人才,实现思想政治与法治教育的融通;采用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育人机制,实现专业学习与实践训练的融通;实施内外有别、文化自信的育人模式,实现面向中国和放眼世界的融通;贯彻新旧贯通、守正创新的育人理念,实现优秀传承与守正创新的融通。今年,淮师法学院还将设立法律硕士学位点,进一步拓宽法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渠道,将为社会输送更多既有深厚法学理论功底,又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法律精英。

解瑞卿结合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法文学院的实际情况,分享了学院在新时代背景下对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在“于法有光”理念指导下,法文学院探索出“四方合作、五度融合”的人才培养路径,学院通过“政行企校”四方协同,举办产业学院、法律大讲堂、专业奖学金等方式,缓解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与学院办学层次偏低、投入不够等矛盾,从而实现办学高度、合作深度、实践力度、培养温度、服务广度的“五度融合”。他强调,“于法有光”的评判标准,并非取决于学历的高低、单位的优劣或专业知识的多寡,而是基于工作成效和社会贡献。无论处于何种层级、学历或岗位,关键在于能否发挥最大的潜能,将个人所学知识回馈社会。

随后,与会嘉宾纷纷发言,就新时代法律人才培养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朱桂前结合律师行业现状,分享了法律实务界对人才需求的迫切变化及对教育改革的期待。

高歌提出,要强化法律学生实践运用能力、创新思维和勤学肯干意识,以应对复杂多变的法律挑战。

胡海洋从建设法治政府的层面,强调了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希望高校能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贡献力量。

黄欧则从回顾自己从事公安工作近四十年的心路历程,充分肯定“于法有光”育人指导理念,强调社会需要高校要培养适应岗位、甘于奉献、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毕业生。

最后,学校副校长王丹在总结讲话中高度评价了本次研讨会的意义和价值。她表示,新时代法律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需要高校、司法实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她呼吁各方加强交流合作,构建协同育人的良好生态,继续保持开放合作的精神,共同为培养更多优秀的法律人才、推动法治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会议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但关于新时代法律人才培养的讨论和思考并未停歇。与会人员纷纷表示,将把本次研讨会的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为推动法律教育事业进步和地方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供稿:邵白杨  审核:解瑞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