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文学院“匠心筑梦·商脉传情·红心共融”社会实践纪实(一)

发布者:任李发布时间:2025-07-07浏览次数:15

为深入探寻淮河生态经济带与大运河文化带交织发展的精神密码与实践路径,6月27日,法文学院“海棠行”助力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旅行团踏上了为期两周的淮畔调研之旅。此次社会实践以传承弘扬工匠精神、淮商精神和红色精神为核心,通过走访调研、志愿服务、故事传颂等形式,结合专业所长,让青春在实践中绽放与成长。

文物承载千年史,运河流淌万古情

6月27日,旅行团走进淮安市博物馆,参观“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淮安站。展览通过四大板块,以高科技手段多维度展现江苏文博底蕴。同学们沉浸式感受“5G大运河”,与还原文物“亲密接触”。实体文物展区,南京博物院的“清乾隆·芙蓉石蟠螭耳盖炉”等珍品吸睛。此外,“漕运中枢”“盐榷重关”单元也让大家领略当地历史。此次穿越千年的文明对话,让同学们领略了大运河江苏段的工匠精神、淮商精神。

指尖上的艺术传承,唇舌间的甜蜜回忆

7月1日上午,走进淮安花街,寻访非物质文化遗产糖塑传承人戴武林,他以糖为墨,以勺为笔,通过熬糖、吹糖等工序,让糖稀在手中变换出各种形态,现场制作出的龙凤呈祥栩栩如生,彰显中国传统寓意。旅行团成员上手体验了糖塑的制作,感受到糖塑文化的别具一格,从传统生肖到神话人物,每一种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记忆和民俗风情。

实践路上有话说——章茜文:此次走访,让我明白非遗不仅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展品,更是流淌在民间的鲜活文化。戴武林老师用一生诠释了匠心精神,而我们年轻一代,更应肩负起传承与创新的责任。

非遗径里拾旧梦,技艺途间觅芳华

7月1日下午,旅行团前往淮安的河下古镇。走进茶馓店铺内,空气中弥漫着阵阵茶香,师傅们熟练地将面团拉成细长的丝状,再放入油锅中炸至金黄,整个过程行如流水;泥塑店中,淮安的泥塑艺人以其巧夺天工的手艺,将普通的泥土变成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和神话传说中的形象。这些泥塑作品既有北方的粗犷又有南方的细腻,色彩鲜艳、造型生动,充满了浓郁的民俗风情,团队成员上手学习泥塑,感受指尖非遗文化;在香道店内,袅袅檀香萦绕身边,夹杂着丝丝沉香与木香的气息,香道传承人从香料的选材、配比到香品的制作,每一个环节都严格遵循传统工艺;在非遗烙画店,非遗烙画艺人的现场创作吸引众多观众驻足观看。他们手中的烙铁如同画笔,在木板上轻重缓急地游走,留下深浅不一的印记,组成山水、花鸟、人物等各种图案。这种火与木的艺术交融,展现了淮安手工艺人对传统技艺的精湛掌握和对美的独特追求。旅行团成员在其中收获的不仅是技艺的体验与欣赏,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传承之心。

实践路上有话说——苏琦:在河下古镇的非遗之旅中,茶馓、香道、泥塑、烙画四项非遗文化让我领略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这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激励着我们守护并弘扬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寻踪漕运路,万里遗风映九州

7月3日,旅行团来到了大运河板闸遗址,板闸遗址作为明清时期以板闸—钞关—板闸镇为中心的各类历史遗存之集合体,其内部的各类遗存与周边的墓葬群、古粮仓遗址等共同见证了明清两代淮安段大运河的繁荣与变迁。

实践路上有话说——王远:大运河板闸遗址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工匠精神的传承,激励着我们在各自的工作和学习中,追求卓越、精益求精。

从淮安博物馆里陈列的非遗珍品,到花街老铺中匠人的指尖巧艺。从河下古镇里流淌的文化气息,到板闸遗址公园中留存的历史印记,每一处都让旅行团成员对淮河与大运河沿线的非遗文化有了更鲜活的认知。这些承载着工匠精神的技艺与传承,不仅是地域文化的瑰宝,更成为团队探索“匠心筑梦” 的生动注脚。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感悟,旅行团将继续前行,为助力区域文化传承与发展积蓄更多青春力量。

(文:朱玉圣辉、褚旭,图:张己洋,审核:袁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