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法文学院“海棠行”——助力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旅行团,深入大运河淮安段这一兼具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与光荣革命传统的区域,开展了一场主题鲜明的“行走的思政课”。实践团通过革命传统教育、文化传承服务与基层人物寻访,在行走中感悟历史,在实践中砥砺担当。
乡土课堂播撒阅读种子,运河文脉润泽童心
7月6日,实践团走进淮安区车桥镇三庄村,为当地留守儿童精心打造了一堂融合知识性、趣味性与实践性的大运河文化主题课。志愿者们创新教学形式,点燃孩子们的学习热情。红色故事浸润家国情怀,实践团成员生动讲述新四军黄花塘的烽火岁月,并推介红色经典读物,引导孩子们感悟革命精神。国情知识激发参与热情,组织国情知识趣味问答,在互动中深化孩子们对国家发展的认知。非遗体验传承匠心精神, 介绍运河沿岸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带领孩子们用黏土制作“红领巾小兔子”,在动手实践中感受文化魅力。漕运历史启迪文化自信,讲述千年漕运的辉煌历史,指导孩子们动手拼装龙舟模型,加深对运河文化的理解。
对话“航母舵手”书记,感悟扎根基层的“舰艇人生”
7月9日,实践团成员来到芦沟社区,专访全国劳动模范、社区党总支书记徐玲。这位曾驾驭“辽宁舰”驰骋深蓝的中国首位航母女舵手,如今扎根家乡红色热土,带领乡亲们在乡村振兴的“新蓝海”中破浪前行。
刚走进社区,就见一位大爷拉着徐玲书记的手询问事宜,徐玲书记耐心解答。在采访中,“社区就是我的‘新战舰’,群众就是我的‘大海’!”徐玲书记的讲述铿锵有力。从部队退役后,她放弃安稳工作,主动请缨担任芦沟社区书记,将航母兵的果敢与坚韧注入基层治理。面对社区老龄化严重、产业滞后的困境,她创新打造“富民直播间”,亲自上阵带货,让龙虾香米、芦沟老鹅等特产年销售额突破200万元。为解决老人“吃饭难”,她创办“暖心大食堂”,5元四菜一汤,让社区成为老人们的“第二个家”。徐玲书记在最后对大学生青年叮嘱道“要不畏困难,把困难当作进步的阶梯。不忘初心,把每件事做好做实”。
实践路上有话说—章茜文:“从驾驭万吨巨舰到耕耘千亩虾稻,徐书记用行动诠释了军人本色永不褪色。她熬夜劝服养殖户转型‘虾稻共生’的坚韧,正是基层青年干部担当的缩影。作为青年学子,我们也要学习她,在祖国需要的地方‘掌舵’人生!
瞻仰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红色薪火代代传
同日,实践团怀着崇敬之心奔赴盱眙县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追寻铁军足迹,接受精神洗礼。馆内珍贵的照片、斑驳的文物,无声诉说着新四军将士“听党指挥、忠于人民”的赤胆忠魂。这里曾是刘少奇、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运筹帷幄的指挥中枢,见证了华中抗战的艰苦卓绝与辉煌胜利。
“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这首流传至今的民谣,生动体现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成员们驻足沉思,深深震撼于新四军“不畏强敌、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在苍松翠柏掩映的军部旧址前,实践团全体成员庄严宣誓:传承铁军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以青春之我投身民族复兴伟业。
实践路上有话说—王远:站在黄花塘的土地上,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新四军在极端困苦中坚持斗争,靠的是坚定信仰和人民支持。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像铁军一样,敢于斗争、善于创新,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从运河畔的文化播种,到对话“舰长”书记的基层实践,再到黄花塘的铁军精神洗礼,“海棠行”实践团在淮安这片红色沃土上完成了一次深刻的精神寻根与思想淬炼。队员们深切感悟到,新时代青年当以榜样为镜,在乡村振兴、民族复兴的广阔“战场”上,高扬信仰之帆,勇立时代潮头,破浪前行!
(文:陈鑫、褚旭,图:张己洋、王郁婷,审核:袁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