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的系列重要论述,近日,法文学院“海棠行”助力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旅行团前往扬州大运河三湾景区等地,学习运河文化、感受运河之美,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发扬运河精神。
千年漕脉承匠心,万里粮舟载精益
7月3日,海棠行实践团赴中国漕运博物馆参观学习。该馆以“千年漕运、国之命脉”为核心主题,通过唐代漕船构件、清代仓廪模型、河防档案文献及动态数字沙盘等展陈载体,系统呈现了自隋唐至清末漕运制度的发展脉络与变革历程。
在按1:3比例复原的漕船展品前,实践团成员细致观察船身榫卯结构。此类无需铁钉即可承受重载的工艺设计,以及标注“每尺误差不逾三分” 的河防工程档案,直观展现了古代漕运体系中“精益求精”的技术规范——正是凭借历代工匠对工艺标准的严格恪守,才实现了南北漕运航线的长期贯通。
实践团路上有话说——刘旭伦:中国漕运博物馆既是可感知的历史展示平台,也是鲜活的工匠精神教育阵地。古代漕运设施定期检修的管理传统,与当代职业领域倡导的精益理念具有内在一致性。此次参观所体悟的千年匠心,将转化为实践动力,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将传承践行漕运精神。
镜头二追寻总书记足迹里的“幸福河”
7月8日,扬州三湾景区的运河水面映着天光,千年水韵与现代展馆的轮廓相映成趣。“海棠行”实践团成员循着总书记的足迹漫步其间,一场“运河记忆·微访谈”在行走中展开。生态栈道上,面对团员的提问,来自南京的老夫妇指着岸边的垂柳笑道:“十年前这里还是货运码头,如今柳枝都透着诗意,总书记‘还河于民’的嘱托真的实现了!”下沉式广场旁,刚清扫完银杏叶的环卫工人谢绝了团员递来的矿泉水,擦着汗说:“现在游客越来越自觉,昨天还有穿汉服的小姑娘帮我捡烟头。”她望向水面:“这水干净得能照见人,我扫的是运河的脸面啊。” 在三湾,‘保护’二字变得具体可感。
实践团路上有话说——孙梦然:追随总书记足迹,见证运河生态之变,听百姓讲述“还河于民”的故事,更懂文化遗产保护不是封存历史,而是让运河成为人民共享的“幸福河”。这场研学,既是文化寻根,更是精神洗礼。
大运河博物馆——文物数字共述运河故事
当日,实践团走进大运河博物馆,“中国大运河”主题展厅以文物为骨、场景为肉、数字为魂——从最早的邗沟木桩到清代彩绘官契,350余件(套)珍品静默铺陈;18米长的开封汴河虹桥按1:1复原,舟楫往来、市声鼎沸;“舳舻千里,帆樯蔽空”,一组以古代漕运为主题的微缩模型在展柜中“活”了起来——百余艘漕船首尾相接,纤夫号子似在耳畔,粮米装卸纤毫毕现,千年运河的盛景被浓缩进方寸之间,引得团员们驻足良久。生动再现了大运河开凿、发展与繁荣的历程。
实践团路上有话说——王郁婷:走进大运河博物馆感受到文物在说话,历史在呼吸。站在数字漕运沙盘前,船队的光影掠过我的瞳孔,那一刻我仿佛跨越时空,听见运河的心跳,也听见自己的使命——让这条水脉的故事,继续流淌。
匠心技艺活态传承
当天下午,实践团走进扬州非遗珍宝馆,在苏绣的江南烟水、漆器的千年光泽与木雕的岁月年轮间,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从观赏到触摸,文化在指尖苏醒。刺绣台前,一根丝线劈成十六股,绣出“春江水暖”的潋滟;漆艺坊里,八遍髹漆方见温润如玉的肌理;木雕区中,一凿一刻皆是对“毫厘必究”的注脚。
实践团路上有话说——苏琦,与非遗匠人交流中,他们给我们展示一张张非遗作品,满脸骄傲,感慨原来“匠心”二字,重若千钧。
千年运河奔流不息,恰如文明薪火代代相传。此次研学将传承运河文化、工匠精神转化为“行走的大思政课”——总书记“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的嘱托,在一次次穿针引线、髹漆凿木等手艺中变得可触可感。
(图:张己洋、王郁婷,文:陈鑫、褚旭,审核:袁飞)